400-800-7119
电话咨询
报班咨询
我的课程
我的题库
消息中心
在线反馈

沈阳突发燃气爆炸,已致1死33伤!现场惨烈!

来源:学慧通  |  浏览量:1292  |  发布时间:2021-10-21  |  专栏:考务信息

10月21日8时19分,沈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位于和平区太原南街与南七马路交界处现场发生险情。指挥中心立即调派南京北街消防救援站、文化路消防救援站、腾飞二街消防救援站出动25辆消防车、110名消防指战员赶赴现场,同时全勤指挥部、西部指挥部及和平大队遂行出动。经侦查,初步判定现场为商住楼楼内爆炸。市应急局、燃气公司、公安等部门已经到场处置。目前,救援正在进行中。


通报称,已确定现场死者1人,目前发现的受伤人员有33人,已全部送往就近医院抢救。



为什么刚开展完隐患排查,还是发生了事故?只要我们冷静的分析下,隐患排查是根本防不住事故的,特别是监管部门主导的隐患排查。


1)突击式安全检查倒逼企业搞形式主义。


一人感冒大家吃药的监管模式已经烂熟于心,套路再熟悉不过。

按说各地在这件事上已经不用开会发文件了。

只要出了事故,监管部门早早做好了检查的准备,企业早早做好了迎检的准备。


而这时候企业会把迎检作为头等大事,

梳理制度,整理档案,完善记录……

做的更周密一点的,开个警示教育会、组织一次演练,领导带队检查……


绝大部分人的精力都用在了组织安全生产活动上,却没有心思没有关注安全生产本身,这个时候对作业现场的监督、管控不是加强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但是,这些形式往往是检查的要点重点,甚至是工作亮点。

任何企业都会做,而且要做的完美。


2)隐患排查就是以“静态的点”搏“动态的线”。


政府监管部门或是其他外力开展的隐患排查,只能以某个具体时间点切入,了解当时当场的静态情况。


而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很长的线条,且是持续运动的。


以“静态的点”去发现“动态的线”上的隐患,局限性太大,偶然性太多。


比如检修作业,检查的时候碰上了可以查隐患,没碰上你就没法查。


而且有时候企业是能够掌握这个“静态的点”何时发生的,会尽全力呈现一个完美的“点”,尽量不给监管部门“添麻烦”。


3)不管出啥事故,都查灭火器。


事故以后的大排查大整治,是为了汲取教训,堵住事故暴露出的漏洞,防范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可有时候,事故原因还没找到,事故教训还没有出来,大检查开始了,为什么查,查什么都不十分清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针对性。


因某个事故而组织的本应很有针对性的大检查,很快落入俗套,不管啥事故,不管啥行业事故,都查灭火器。


隐患一大堆,和事故教训沾边的没几个。这样的排查何以防住事故!


4)格式化八股化的事故调查有待改进。


对事故的调查和反思,甚至大众对事故的关注,更多集中在管理上和责任上。


技术层面的关注和反思不够。


事故调查报告在分析原因时,基本上是两个层面:作业人员违章为直接原因和主体责任不落实、风险隐患排查不到位、培训教育不到位等为间接原因。


格式化、八股化的调查报告,很难让人找到切入点去分析事故,除了后果惨痛,不知道该汲取什么教训,借此改进哪些方面。


这样的调查报告很难指导日常隐患排查,也难以推动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改进。


而规范标准不是来源于事故教训,不是用血的教训写成,靠专家在办公室讨论出来的规范标准如何能防住事故?


事故代价不能白付


事故发生后,无论是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还是从严从实、从快从细调查事故原因都十分必要,但同时也不能忘记汲取教训、防患未然。安全事故发生地固然要全面排查、深刻反思,其他单位也不应置身事外。只有举一反三狠抓落实才能筑牢安全防线,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有没有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是流于形式还是落到实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位了没有,隐患排查有没有一处一处地细抠……说白了,安全防范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下在平时,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检查都要落到实处,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只有严在平时、动真碰硬、问题不整改到位绝不放过,才能有效杜绝隐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上有个海因里希法则,说的是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这些轻微的事故、潜在的隐患如不及时处理,就容易发生大灾祸。安全事故一再警示我们,祸患常积于忽微,必须以“一失万无”的谨慎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不能一个安全隐患排除了,新的安全隐患又冒出来,更不能以发生事故的方式来发现隐患,那样的代价太沉重了。


来源:每日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