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0-7119
电话咨询
报班咨询
我的课程
我的题库
消息中心
在线反馈

速看!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阶段!

来源:学慧通  |  浏览量:980  |  发布时间:2022-07-13  |  专栏:考务信息



​应急工作成效突出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突发事件仍处于易发多发期。地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极端天气事件、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救灾难度大;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道路交通、煤矿等矿产开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频发,安全隐患逐步显现,由于生产安全事故、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多发,危及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威胁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面对灾害事故多发频发的基本国情,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就自然灾害而言,据官方数据显示,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年均7200余人,到2018年降至1000人以下。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8年全国平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2001年—2012年平均分别降低86%84%59%。而在安全生产方面,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6年、较大事故连续14年、重大事故连续8年实现“双下降”。这些成果离不开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快速发展。

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中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有四个阶段:一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救灾委员会;二是198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三是2005年成立的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四是2018年组建的应急管理部。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社会复杂程度低,灾害管理的协调要求并不高,只局限在防洪、防疫等领域。而随着灾害事故越发复杂,在应对过程中,我国改变了封闭的救灾模式,通过国际合作,力求削减因灾害而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经济扰动。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之后也陆续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安委会等议事协调机构,但这些机构以议事为手段、以协调为目的,没有独立的机构与编制,且各成员单位存在重叠、交叉,在应对灾害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而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我国以综合性为特征的现代应急管理体制开始出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三大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随后,省区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政府也在办公厅(室)内部设立应急办。尽管应急办与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以及专门职能部门同时并存,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混乱、职责不清,但其以“一案三制”(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为我国初步确立了综合性应急管理制度。

2018年,我国整合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组建应急管理部,对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这期间,应急理念也不断得以完善。目前,应急管理部已确立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确立了自然灾害防治理念。随着这些理念不断推进和演化,我国应急能力得以提升,各项工作成果也不断显现。

除体制和理论保障以外,我国还累计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70多部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共制定了550余万件应急预案,形成了应对特别重大灾害“1个响应总册+15个分灾种手册+7个保障机制”的应急工作体系,探索形成了“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正加快形成。

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更加完备

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应急管理部官方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

一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主要由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组成,共编制19万人,是我国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

二是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主要由地方政府和企业专职消防、地方森林(草原)防灭火、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生产安全事故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构成,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重要协同力量,担负着区域性灭火救援和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等专业救援职责。另外,交通、铁路、能源、工信、卫生健康等行业部门都建立了水上、航空、电力、通信、医疗防疫等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担负行业领域的事故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任务。

三是社会应急力量。

目前社会应急队伍有1200余支,依据人员构成及专业特长开展水域、山岳、城市、空中等应急救援工作。另外,一些单位和社区建有志愿消防队,属群防群治力量。同时,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我国应急处置与救援的突击力量,担负着重特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

各方队伍优势互补,关键时刻统一调度、协同作战,形成科学高效、强有力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断完备。

此外,为储备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应急管理部直属院校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应运而生,主要承担人才培养、专业培训和科研等任务,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培养一线指挥、管理和技术人才。同时,转制后面,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向社会招录消防员,也为救援队伍补充了新的力量。

应急传播助力应急保障工作不断完善

应急传播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应急体系已在各类重大灾害事故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与此同时,在应急管理部门主导下,我国应急传播能力也正逐步加强。近年来,通过强化正面宣传、传播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典型事例、及时发布披露应急信息等举措,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此外,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水平也不断提高,引导方式也更趋多元化,规模巨大的应急系统自媒体传播矩阵、完备的信息发布机制、与主流媒体的良性互动,以及逐渐提升的舆情应对技巧,为高效引导舆论创造了条件。

此前,《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应急体系的发展现状与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准备,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等方面。而这一现象也已在近年得以逐步改善,应急管理宣传系统近年来大力推动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工作,以长图文、短视频等多种网民易接受、理解并乐于传播的形式发布应急科普信息,在各类媒介平台上大量传播,为普及应急避险知识、减少突发事故灾害伤亡风险提供了指南。

而在应急管理部的下一步工作中,也已明确提出,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及时准确公布灾情、救援进展、工作动态、社会影响等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预防、共同抗灾、全力减灾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未来,随着应急管理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统一领导、权责匹配、高效权威的应急体系,必将为我国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

来源: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