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0-7119
电话咨询
报班咨询
我的课程
我的题库
消息中心
在线反馈

重要通知:《“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印发

来源:学慧通  |  浏览量:739  |  发布时间:2022-07-26  |  专栏:考务信息


​“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建设成效。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自然灾害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灾害风险综合会商研判、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救援队伍提前预置、扁平化指挥协调等机制进一步健全。修订施行防洪法、森林法、消防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立法,一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标准制修订实施。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阶段性成果并发挥重要作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进展,房屋市政设施减隔震工程和城乡危房改造等加快推进建设。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稳步提升,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北斗导航等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救灾救助能力显著提升。强化全灾种全过程综合管理和应急力量资源优化管理,灾害信息报送更加及时,综合监测预警、重大风险研判、物资调配、抢险救援等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更加高效。基本建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成效凸显,年均受益5亿余人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397个,确定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13个,建设12个国家级消防科普教育馆,有序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明显提升。


国际交流合作成果丰硕。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进展明显,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等区域合作框架下的合作更加务实,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救援队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充分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十三五”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经受了严峻考验,成功应对了九寨沟地震、“利奇马”超强台风、2020年南方洪涝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环境。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分别为0.4%、0.7,大幅低于“十三五”时期提出的1.3%、1.3的规划目标。年均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森林草原火灾受害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37.6%、70.8%、22.7%、55.3%、38.9%。


(二)短板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水电油气管网等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复杂,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不断增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健全。一些地方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化,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亟需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与响应联动、社会动员等机制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自然灾害防治缺少综合性法律,单灾种法律法规之间衔接不够。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抗灾设防水平有待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还不协调不配套。交通、水利、农业、通信、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设防水平低,城乡老旧危房抗震能力差,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病险水库隐患突出,蓄滞洪区和森林草原防火设施建设滞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


救援救灾能力有待强化。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监测网络不健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执行全灾种应急任务中,面临航空救援等专业化力量紧缺、现代化救援装备配备不足等难题。地震灾害救援、抗洪抢险以及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等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力量布局不够均衡。应急物资种类、储备、布局等与应对巨灾峰值需求存在差距。新科技、新技术应用不充分,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有待提高,灾害综合性实验室、试验场等科研平台建设不足。


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缺少系统培训,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尚未牢固树立。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氛围不够浓厚。社会应急力量快速发展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灾害保险机制尚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大契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题,加快补齐短板不足,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协调,构建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树牢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要求,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强化全灾种全链条防范应对,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主动预防为主。坚持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规标准预案体系,将自然灾害防治融入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强化常态综合减灾,强化风险评估、抗灾设防、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统筹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


——坚持科学精准。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规律特点,优化整合运用各类科技资源,有针对性实施精准治理,实现预警发布精准、预案实施精准、风险管控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


——坚持群防群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动城乡社区组织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强化有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有效举措,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立统筹高效、职责明确、防治结合、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力争到2035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分项目标:


——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取得积极进展。


——救灾救助更加有力高效,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在1.5万以内。


——城乡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设防水平明显提升,抗震减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重点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更加完善、作用更加突出。


——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基本建立,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共享、联合会商研判、预警响应联动等机制更加完善,灾害预警信息的集约性、精准性、时效性进一步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


——建成分类型、分区域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国家、省、市、县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国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能力大幅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夯实,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广泛开展,各类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合理,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明显提升,城乡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1.深化改革创新,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机制。

学慧通友情提示:以上内容是学慧通一级消防工程师频道为您整理的《重要通知:《“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印发》,更多模拟试题、历年真题、高频考点、备考攻略请点击下面“免费下载”页面进行下载学习。 点击免费下载>>>一级消防工程师试题/考点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