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0-7119
电话咨询
报班咨询
我的课程
我的题库
消息中心
在线反馈

极端干旱来袭,城乡应急管理如何提升抗灾韧性

来源:学慧通  |  浏览量:638  |  发布时间:2022-08-24  |  专栏:考务信息



​极端干旱来袭

城乡应急管理如何提升抗灾韧性


钟其锡  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导读

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多省市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嘉陵江、鄱阳湖等水域出现严重干旱,抗旱形势严峻。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之下,抗旱救灾对城乡综合性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极大挑战。未发生干旱的地区也应吸取经验早做筹谋。本文对如何全面、系统地做好极端旱灾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具有启发意义。



▲8月17日,“汛期反枯” 嘉陵江重庆段水位明显降低。图/新华社


近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南部地区出现极端高温。据央视新闻报道,四川、重庆等9省份局地最高气温达40℃以上,导致严重的干旱灾害。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储局紧急下拨中央抗旱物资支持南方各地抗旱减灾工作。地方也积极行动起来,如四川省已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已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在此背景下,如何全面、系统地做好极端旱灾的应急管理工作,成了一个亟待思考的命题。


━━━━━

应对极端旱灾,需有系统性思维


旱灾、洪涝与蝗灾曾是我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旱导致农业生产歉收、甚至饥荒的现象依然存在。


今天,我们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继续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仅如此,还要重视旱灾带来的次生、衍生灾害以及包括能源供应链在内的一系列民生保障重大问题。


综合来看,应对极端旱灾首先需要具备底线思维。从特征上看,干旱是一种典型的缓慢演进灾害,其风险积累与发展的趋势不易监测,但最终会导致重大影响。


缓慢演进的旱灾不易察觉,常常会使地方应急管理系统忽视物资准备等工作。因此,防汛抗旱需要把情景设想得足够复杂,把应对方案制定得更为全面。


如此,才能在极端天气突袭之时,及时启动既定方案,尽可能地降低极端旱灾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



▲8月19日,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图/新华社


其次,旱灾所带来的森林火灾、粮食减产、水电短缺等挑战十分严峻,城乡应急管理需秉持系统性思维。有关方面要立足旱灾特点,从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全局出发,认识极端旱灾带来影响的复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多措并举,降低旱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要知道,旱灾的演化发展极易形成其他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特别是容易引发森林大火与城市火灾。重庆等地近日发生的山火就是如此。


当前,极端旱灾已经引发我国南方多地河流断流,造成水力发电短缺,影响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产业的日常运行。加之第三季度作为经济发展关键期,本就对电力供应形成极大需求。


与此同时,极端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与储备的影响得以放大,抗旱救灾、蓄水保苗等任务事关秋粮丰收。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之下,抗旱救灾对城乡综合性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极大挑战。


━━━━━

民生优先,综合施策降低旱灾影响


今天,旱灾对城市化的社会影响还凸显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在发电不足与工业用电挤占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用电资源高度短缺,在不得已情况下,四川多地实施有序用电举措。冷气供应不足,叠加极端高温引起城市热浪,给不少地方居民生活带来不小影响。


历史上,美国芝加哥、英国伦敦的极端高温曾带来一系列城市病、瘟疫与社会冲突问题,对居民生活生产造成负面影响。还有,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依旧严峻,抗旱救灾、抵御城市热浪影响要在新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具备创新思维,综合施策。


面对旱灾的发展形势及其带来的恶劣影响,各地城乡应急管理需要在应急响应、民生保障、引导社会参与等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做好抗旱救灾装备保障与生活物资保障工作,统筹旱灾火灾、防汛抗旱的突发事件风险监测与应对全局,关注旱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影响。


要将居民生活保障放在首位,合理配置生产用电与生活用电资源,适时开放与设置城市居民纳凉避暑场所,做好相关领域公共服务。特别是,对于户外工作者和乞讨流浪人员,地方政府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给予优先的照顾和特别的安全保障。


当然,也要更大程度地调动基层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社会力量是乡镇、社区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补充,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乃至居民需形成旱灾及其负面影响防范应对的合力,因地制宜采取抗旱措施,塑造抵御旱灾的基层韧性。


总之,应对极端干旱灾害,要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社会和专业机构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尽量降低极端干旱带来的损害。

来源:北京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