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时代我国城市应急管理
与源头治理的关系
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职责,担负着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坚持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学习吸收当代应急管理的宝贵经验,提出建设和发展城市应急管理的源头治理模式这一重大课题,并在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探索源头治理的途径,有效解决实施过程面临的问题,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中的源头治理模式,不仅保障了社会和平稳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提供了借鉴。
新时代我国在城市应急管理源头治理方面产生了许多新思想,这些思想为解决特定社会背景下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完善新时代我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提高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准确定位,是我国应急管理建设思想的重大变革,为新时代提高和创新城市应急管理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公共安全事故带来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做到治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城市应急管理中的源头治理思想。
近年来,党和国家明确了源头治理思想在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建设和发展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中的源头治理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其中“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注重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是人口聚居的集中地,要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一理念,城市应急治理就要从源头上减少威胁人民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源头治理能力。
《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始终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有效防范、化解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强调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是对新时代我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逐渐进入深水期区和攻坚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风险因素交织并存。一方面,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调整的力度逐渐加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对外投资、驻外机构、在外工作人员日益增多,涉外突发事件呈递增趋势。因此,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城市身处应急管理的第一线,从安全发展角度出发,强调应急管理的源头治理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法宝。
当前,从源头上防控、化解重大风险是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探讨城市应急管理中源头治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明确源头治理的内涵。所谓源头治理,就是在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出现,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灾难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评判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加之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城镇化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城市组织结构和环境越来越复杂。城市作为各类要素资源集聚的中心,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同时,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衍生性和交叉性,区域内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比较容易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突发事故的危害性增强、涉及面更广,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成为焦点问题。减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降低事故带来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不仅要提高救援与安置恢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治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要紧扣源头治理的新思想,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要坚持源头治理的灾害预防和以人为本的灾后治理并重,从源头上消除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防止、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强化源头治理,从城市突发事件的源头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源,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不仅是满足城市应急管理所需,也是提高城市源头治理的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源头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为保障城市安全稳定发展,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源头治理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独立负责、事后临时议事解决时期;第二阶段是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时期;第三阶段是应急管理制度的应用、补充与反思时期;第四阶段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时期。随着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处置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对城市应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工作重心也已经逐渐由事后处置转向源头治理,如何在事故发生前化解潜在的威胁成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源头治理方面存在意识薄弱、制度不完整、技术落后等问题。解决源头治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源头上化解潜在威胁,有效应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风险迫在眉睫。
(一)源头治理的意识薄弱
近几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频发,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于新形势下城市公共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源头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在城市应急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源头治理意识薄弱的现象。
城市应急管理是在人员和资源集聚空间内发生的由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构成的完整过程。事前管理是对潜在危险源的风险预判,要提前制定好各项应急预案,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潜在风险。事中管理是对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标的采取不同的事故救援处理措施,争取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事后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治理评价事前和事中的治理效果,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讨论事前管理的不足,评价事中处理措施的治理效果,积累事故处理的经验,不断改进城市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但是,现阶段在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我们往往轻视了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准备,更多的是注重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建设,不能及时从源头上遏制或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源头治理意识薄弱导致了威胁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频发,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环境。在城市应急管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重政府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轻国民应急知识教育的现象,导致从业者和民众危机意识薄弱,缺乏系统全面、有效可行、简单易行的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造成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和从业者慌乱不知所措,缺乏自救互救能力,未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源头治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中心,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具有多种复杂及相互影响的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功能,城市要素的高密集性和城市运行的复杂性,使得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增大,防范难度提高。
对于源头治理的制度建设不够重视,未能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潜在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因子,主要表现在应急预案建设和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制度、常规防范制度等方面。首先,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事后建设和恢复,对于风险防范不够重视,风险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使得城市往往未能及早发现潜在风险。比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3·21”江苏响水爆炸事故等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这些特大事故的发生不仅是企业没有落实安全、规范生产,更重要的是我国城市源头治理制度建设不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不健全,致使相关部门难以落实好风险隐患的排查,没能及早从源头上遏止风险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我国城市制定的应急预案存在模板化问题,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应急预案的动态化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事先编制的应急预案往往难以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最后,我国目前未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责任追根溯源、终身负责、有责必究,生产中存在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麻痹大意的现象,未能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排除后续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同时,日常常规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作用。
(三)源头治理的技术落后
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城市源头治理工作开辟了新空间。但是,我国城市在源头治理上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创新和应用仍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城市在源头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不够,监测预警技术不够先进,对于风险源头的监测和预警不够准确和及时。其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在收集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数据信息时效率较低,致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共享、研判,作出有效决策。同时,各地区和部门未能有效共享数据信息,分享治理经验,造成行业、部门、单位间的信息壁垒,降低了治理效率和能力。最后,应急管理学科体系建设缺失,致使基础理论研究与应急技术创新相脱节,不能将学术理论研究及时转化为技术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少,仅有很少一部分大学成立了应急管理学院,我国应急管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缺失,对我国城市源头治理模式的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中源头治理的对策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的健康运行,增强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的源头治理,需要从文化、制度和技术这三个层面出发。
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把风险防控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位置。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统筹城市发展和环境、生态、资源之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要发扬工匠精神,以高度责任感铸造精品工程,从根源上杜绝人为因素的潜在隐患,减少公共安全事故;要时刻保持谨慎,从严从实落实常规预防管理,高度警惕和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就要坚持系统观念,不仅要高度重视和防范灾害事故和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从源头上防止各种风险交叉发生和互动;要在城市治理中,更加注重日常风险防范,加大对各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源的排查,力争从源头上阻断风险的发生和传播,在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到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前端处理。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是提升全民防范灾害思想的必然要求。
城市管理者要加大应急知识的教育及宣传力度,将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防范能力、自救技术,培育社会基层的公共安全处理体系和推广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公民普及安全政策和救援知识,增强民众的安全意识,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社会中的宣传作用,多渠道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比如可以在短视频平台推送应急小知识等。另外,可将“安全+”理念渗透于城市各个部门和行业,加大对不同部门和行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力度,为城市的良好运行提供安全的文化氛围。总之,加强国民应急技能知识教育,是提高全民应对灾害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机制。推进源头治理的顶层设计,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机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发事故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许多常态风险和隐患积累到一定量的结果。因而,在城市源头治理过程中,要从“被动防控”转变为“主动防控”,要将各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为城市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健全隐患排查机制,加强对城市各种潜在风险隐患的排查,主动化解身边的各种风险,在城市源头治理的顶层设计中要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根据城市的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制定城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完善城市重大风险源辨识、监管等制度,可以通过突击式、随机式的方法对相关企业、单位进行隐患排查工作的检查,并落实责任主体,规范企业、单位等主体的行为。不断完善隐患治理工作机制,提升源头治理的能力。
第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推进城市源头治理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对风险隐患的排查,另一方面在源头治理中要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城市预警能力。预警是在监测的基础上,对所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发布预警信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首先,要依托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对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因子进行综合检测,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实现早预警。其次,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也要明确发布预警的主体,落实相关责任主体,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发布主体与内容,实现预警信息统一发布,提高预警信息的可信度。最后,要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的能力,针对容易诱发重大风险事故的危险因素和倾向,能够做到见事早、行动快,从源头化解重大风险,把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为城市公共安全保驾护航。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仅在于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及时启动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来处置突发事故,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可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就要重点抓应急预案建设,要在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突出科学性、实战性、时效性。首先,城市在编制应急预案时,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其次,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应急演练,应急预案是否可以有效落实,真正发挥作用,要通过应急演练来检验。城市应该把应急演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强化实战演练,通过实践发现应急预案的短板和不足,以此来不断完善、优化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性。最后,要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通过实践和演练的结果,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补应急预案的内容,提高应急预案的指导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实现科学编制、实战演练、动态管理的良性循环,提高我国城市源头治理的能力。
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型技术,推动源头治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城市应急管理技术的创新开辟新空间。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浙江省利用新一代信息共享技术,创造性的开发疫情防控个人信息追踪共享模式,为防控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支撑。尤其是杭州市率先采用“杭州健康码”信息追踪共享措施,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疫情信息动态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不同社区、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效率,减少了信息传递的障碍,促进了疫情防控的推进。随后,全国各省区市、各单位相继采用了扫码信息追踪共享技术,为健康人群正常的安全与流动,以及百分百的发现、百分百的阻断传播建立了可靠保证,为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所以,要加快城市应急管理源头治理的技术创新,提升源头治理的科学化、技术化、高效化水平,利用新技术有效提高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高效的从源头上减少威胁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城市源头治理的关键力量。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的建设,提升科技赋能水平,为城市源头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加大新兴技术在城市源头治理中对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潜在危险因子的排查预估、监测预警等环节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收集数据的效率,达到对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及时作出分析研判,快速作出处置建议,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测、实现准确预报和及时动态预警。增强城市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城市应急管理的任务也日益加重,问题的专业性、复杂性、多样性增加。因此,建立专业的应急管理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势在必行,一方面,依托应急管理学术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吸纳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打造应急管理高端智库,为城市在源头治理中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专业的建议,从而提高城市源头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加快对源头治理过程中急需的应急管理软件、系统以及装备产品等技术的研发,为城市源头治理提供物质支持。可以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和相关高校合作,围绕城市应急管理工作部署和需要,为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组织培养应急管理人才,促进科学研究、产教融合以及专家智库的建设,为城市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城市源头治理工作中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至关重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 使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更加及时高效,加快了信息收集的速度,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各部门可以及时共享信息,更加高效的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会产生许多信息,如何从众多信息中提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汇集精确信息,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应对危机至关重要。因此,收集早期相关事件信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早期征兆,从而形成公共事件预防智库,可在进行预防、决策和处置时起到借鉴作用。从技术层面加强源头治理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建立“知风险、会防范、有准备、能应对”的智慧应急平台和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应急事件的发生。比如可以由工信部牵头组织城市各相关部门汇集本地大数据资源,促进政府与政府之间应急信息的有效联动,促进城市应急管理制度中源头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危险的能力。
四
结语
新时代城市源头治理工作将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加强源头治理,提高源头治理能力是防范化解城市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为此,就要在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源头治理的建设,加快形成以制度为基础、技术为支撑、文化为引领的源头治理模式,将风险和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化解重大风险,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来源:应急世界。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