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0-7119
电话咨询
报班咨询
我的课程
我的题库
消息中心
在线反馈

谱写应急管理改革创新的深圳篇章

来源:学慧通  |  浏览量:466  |  发布时间:2022-10-20  |  专栏:考务信息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下属单位-深圳市应急管理检测预警指挥中心

核心提示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要求,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部署,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9年1月31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整合原市安全监管局、应急办、三防办等6个部门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相关职能,以崭新的队伍、全新的姿态、实干的作风,肩负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光荣使命。

“统分结合、防救协同”。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组建3年多来,理顺了应急管理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构建起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形成更强合力、更优效能。2020年6月,深圳经历近10年来最强“龙舟水”,3天内最大累计雨量全省第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会同气象、海洋、水务、城管、交警等部门,第一时间预警预报、第一时间排查隐患、第一时间排除险情,实现零人员亡。

“预防为主、防范在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统一部署,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3年间消除各类隐患近300万项,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安全水平。从2016年至2021年,深圳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达41.6%;死亡人数下降3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8%,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赴汤蹈火、向险而行”。深圳市应急管理队伍自组建以来,先后成功应对处置2019年“4·11”短时极端强降雨引发灾害事件、罗湖区“8·28”居民楼倒塌事故等事故及灾难,并有力驰援省内兄弟城市抢险救灾。

经过3年多的持续深化改革,深圳市应急管理工作实现从分散管理向综合统筹的重大转变。在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的统领下,各类应急力量从整合到融合,各项职能从“物理相加”到“化学反应”,“防、抗、救”一体化管理、全灾种一体化应对的体制优势逐渐凸显,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深圳“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2021年我市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防范形势实现10年来最好水平。

“面对重大的灾情、事故,深圳市不再是过去‘九龙治水’的工作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鸿雁介绍,“在应急管理局的综合统筹下,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有效开展安全风险防范和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应急救援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更快更好地保护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深圳应急管理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以“深圳答卷”为全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大考”作答,以“深圳方案”率先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

政治统领、党建引领 锤炼深圳“应急铁军”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应急管理部门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定位,是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从思想政治、组织体系、能力素质、作风纪律等方面严格规范,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党建引领业务创新发展,全力打造特别讲政治、特别讲纪律、特别讲科学、特别讲认真、特别讲精神的“应急铁军”。

组建3年多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始终高质量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推动完成应急管理部门党组改设党委工作,加强对全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执行“第一议题”制度,积极开展学党史主题教育和“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使学习成为长期任务、永恒课题;全面开展“争创模范机关、争建五星支部、争做五星党员”行动,成为全市第二批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深圳市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夜以继日奋斗在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一线,全力当好党和人民安全的“守夜人”。2019年以来,深圳市连续3年在全省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连续3年在市绩效考核中评估结果为A等次,其中2021年在绩效考核“公众满意度”测评中获得A类部门第1。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有1名干部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个人;5家单位、9名干部被评为省、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

守护城市青山绿水,深圳有一支不畏艰险、逆行而上的“护林铁军”。深圳市应急管理系统管理着12支共551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练就了一身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本领,在圆满完成我市抢险救援任务的同时,还有力驰援了韶关、清远、陆丰、汕尾、潮州、佛山、汕头等多个地市,充分展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被省应急管理厅前线指挥部称为“最能打攻坚战的队伍”。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城市“保卫战”中,深圳应急队伍也是深圳抗疫战线的一支“尖兵”。疫情发生近3年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在抗疫大局中先后承担着6项职能:研判分析疫情形势,研究制订防疫政策,为疫情防控决策作参谋;指挥、调度、督办防疫措施执行;统筹突发疫情流调、判密、转运、隔离、“三区”划定等前线处置全流程、各环节;牵头入境人员转运安置;把关重大活动、重点场所防疫方案;常态化组织住建、消防、卫健等部门开展隔离酒店安全隐患排查和防疫措施检查。在深圳抗疫第一线,随处可见的“应急铁军”,展示了深圳应急管理工作者勇于奉献、主动作为的使命担当。

健全体系、握指成拳 推动应急管理更加科学!

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形成规范高效工作格局的基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依靠法制,构建起了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责任体系,促进实现各行业领域安全管理工作高水平良性互动、高效率齐抓共管。

预防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必须秉持“负责必明责、履职必尽责、失职必问责”的原则,推动构建主次明晰、统分结合、权责一致的监管责任体系。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坚持在明责、析责、定责上下功夫、出实招,会同编制部门制定出台了党政部门安全管理工作职责,明确47家单位的职能,厘清了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密室逃脱”类场所等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确保每个行业领域都有确定的安全监管主体;制订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和职责清单,确保安全生产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

法治手段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始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应急管理工作难题,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适应城市安全发展要求,围绕城市全生命周期和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1+4”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在全国率先制订城市安全发展相关法规规章,并以此为统领制修订特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自然灾害防治条例、消防条例、应急救援条例。其中《深圳经济特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已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深圳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余4部条例的立法进程也在稳步推进中。

2021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推进的“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牢牢拧紧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阀’”“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等3项措施,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予以公布推广。

平台支撑、标准引领 助力应急管理更加专业

深圳是一座超大型城市,车辆、建筑、商事主体高度聚集,人口、资金、信息等要素高速流动,事故灾难的耦合连锁特征明显、损害放大扩散效应强,应急管理难度大、专业性强。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以专业技术团队为支撑、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风险普查为手段,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管理专业化水平。

2016年,深圳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公益性质、国企化运作的公共安全研究机构“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研究,全力为解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城市级安全发展难题提供保障服务和解决方案。目前,该院已组建了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以博士硕士为主的城市公共安全专家智库,吸收国内外各行业公共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500余名,成为强大智库。2017年,中国地震局、深圳市政府又合作开办了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与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2021年,国家应急管理部和深圳市政府共建城市安全发展研究平台,立足特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打造城市公共安全领域“政产学研用”基地。2021年12月,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基地)揭牌成立,并获得首批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资格,为支撑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执行统一规范的安全标准是实现城市安全风险隐患专业化治理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建立了风险隐患“定标、对标、达标”的闭环管理机制,并相继出台《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指南》等一系列地方标准,明确了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确定不同等级的监督检查频次、内容,以及所应采取的管控治理措施,有效防范风险衍变升级导致事故的发生。以专业标准为引领,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持续深化推进粉尘涉爆、有限空间、涉氨制冷、锂电池、熔融金属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市工贸、危化企业三级标准化达标企业共计3808家,重点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巩固提升。

了解城市安全风险越全面越精准,越能掌控将事故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的主动权。“构建70余个风险初筛评估标准和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累计完成7个领域、23类自然灾害风险源,以及9440个事故灾难风险点的评估定级,形成全市风险分布‘一张图’。针对老旧建筑坍塌事故等9类重大风险、‘三小’场所火灾事故等43类较大风险,制定类别、点位、成因、措施、责任5类清单,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10余万条……”这是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开展的城市安全风险全面体检的结果清单。10年来,为做到城市安全风险“摸得清、看得见”“底数清、情况明”,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一直在努力,2012年率先出台了全国首部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2016、2020年又分别开展了两轮事故灾难风险评估,2021年还被纳入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城市。

以全市风险分布“一张图”为蓝本,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彻底消除了蛇口东角头油气库、玉律民爆仓库、福田花卉世界、深茂水泥厂采空区等一批重大风险隐患点。对全市60万家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分级分类,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有力提升了监管效能。逐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大力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以建立健全符合先行示范区定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为目标,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防洪抗旱水利提升、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9项重点工程,计划3年内投入570余亿元,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科技赋能、创新引领 实现应急管理更加智能

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繁多的管理要素、海量的管理对象,如何依靠极其有限的人员力量履行好管理职责,是摆在应急管理人面前的最大难题。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坚持“全主体协同治理、全要素系统防控、全过程闭环管理、全周期数字赋能”发展策略,基于事故灾害的“防(预防)、管(监管)、控(管控)、应(应对)”四个维度,探索城市安全发展新路径,搭建“一库四平台”(应急管理大数据库、安全防范平台、监管执法平台、监测预警平台、联合指挥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应急”体系,为实现全域监测、智能预警、智慧监管打基础,以科技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坚持“治未病”的理念,前瞻性、系统性开展前端感知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构建全域感知研判和全流程预警管控体系,从历史事故事件中寻找诱因,从现实感知中排除隐患,从预判预警中防控风险。依托我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平台,搭建起应急管理大数据主题库,目前已汇聚了超过1115亿条数据,日新增数据超2.3亿条;在强大的数据支撑下,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及高危企业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逐步形成了“1+11+N”(1个市级综合监测、11个区域监测、N个行业领域监测)感知监测体系,实现城市安全全要素动态感知监测,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

在实时监测基础上,市应急管理局以典型灾害事故及其次生衍生事件链为对象,融合分析各类前端感知数据波动情况,推演预测典型灾害事件及其次生衍生事件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捕捉弱信号背后的强信息,并组织实施联防联控。在台风暴雨来临之际,对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测,精准开展“灾害预警”,发布风险提示,“一键”同步启动内涝积水处置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提前预置应急力量,组织城管部门疏通雨水篦子,水务部门清淤、抽排积水,交通部门疏导交通、管控人流,实现“负一秒”响应。2022年,市应急管理局有效组织应对了29场暴雨和“木兰”台风等自然灾害,实现“零伤亡”。

2021年,深圳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智慧建造”“智慧水务”“智慧交通”等一批智能化、信息化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物联网、光纤、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科技、适用装备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科技赋能,我们的安全管理手段正在逐步迭代升级。建设“三小”场所智慧安全监管系统,采用“红外监测”技防手段开展违规住人动态监测,大幅降低“三小”场所火灾事故亡人风险;依托5G+AI安全生产监管智慧巡查,打造AI精准巡查和AR实景巡查相结合的模式,全流程支撑辅助现场巡查工作;使用厘米级定位的探地雷达监测设备,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技术,对可能引发道路坍塌的地下隐患进行全面监管、高效巡查、大数据预警,最大限度降低道路坍塌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在深圳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大厅可以看到,全市人员密集区、道路交通、重要港口、重大危险源、危化品场所都有值班人员紧盯屏幕进行场景式的密切监测,科技赋能应急管理在深圳已成为常态,“智慧应急”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护航深圳安全发展更加高效、更加有力!

特区安全、人人参与 推动应急管理更加精细

精细化治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着力解决城市安全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格局不健全等问题,采取网格化管理、差异化治理、分众化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手段,推动应急管理逐步由“粗放”迈向“精细”。

深圳是广东省首创安全生产网格监管模式、建立网格化监管体制机制的城市。全市近11万家工贸企业,与885个安全生产网格、2237名网格员绑定,网格员日常开展安全巡查、帮助企业查找隐患、督促企业实施整改提升……“企业落格、责任到人”,一张“网”包罗万象、覆盖主体,众多“格”推动责任下沉、消除管理盲区。目前,安全网格管理模式已从工贸行业逐步扩充至建筑施工、消防、燃气等领域超过60万家生产经营单位。

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市应急管理局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60余万家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状况“画像”、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匹配符合监管需要的检查频次和力度,既提升管理效能,又不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今年8月,市应急管理局依托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对建筑施工领域高坠风险进行专题研判,融合对比6个部门、11类数据,从649万家企业、工程项目中研判出59个高风险对象。

基层社区是应急处置的第一现场。深圳市已持续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超过十年,成效显著、基础扎实。2021年,市应急管理局对这项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划,制定了更细致、更符合特区实际的创建标准,预计到2023年实现示范创建全覆盖。今年,还启动了“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项目,在全市住宅小区、社区、高层建筑、大型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学校、幼儿园等场所,遴选一批能够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的志愿者,通过培训帮助其拥有一定的应急专业技能,有能力开展人员救援等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工作。根据计划,2022年将培训不少于10000名“应急第一响应人”。

420万注册用户、21万实体企业、10类知识体系、66项教育主题、917节培训课程、4万篇安全资讯、254万小时总学习时长……这是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打造的安全宣教和应急科普官方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强安”服务深圳安全发展的缩影。作为一个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各类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安全知识需求不一,市应急管理局开发了“学习强安”APP,围绕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就业、退休全过程,按照不同年龄、人员身份、专业、场景建立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的安全知识库,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应急知识体系,让安全理念入脑入心,形成每个人一生的安全记忆和行为自觉。同时,市应急管理局建设了34家安全教育体验基地,打造了“深圳应急时刻”等系列安全应急宣传品牌,有力传播安全理念和安全防范知识,助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今天,安全文化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圳“人人讲安全”的城市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市民安全应急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为特区安全发展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人民防线!

来源:应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