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众公共安全教育
(1)学校应急管理文化建设
学校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确定学校校长、副校长为应急管理责任人,具体可以参照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对责任人的规定及职责。
2)确定学校班主任、体育老师为应急管理人员,具体可以参照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对管理人员的规定及职责。
3)学校的应急管理责任人及管理人员必须参加应急管理专业培训。
4)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地震安全培训和演练、交通标识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社会安全知识培训、溺水警示教育和防雷电教育等,具体培训实施可以由学校应急管理人员或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人员负责。
5)布置一次家庭应急演练作业。
6)摸索出一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
7)每年可以组织参观一次各类科普馆、消防队、医疗救援中心等。
(2)家庭应急文化建设
社会单位的最小细胞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从言传身教开始的,教育一个孩子,影响整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1)学生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 以身作则。
2)制订一套家庭应急计划,包括紧急联系人、备用联系人,约定突发事件寻落点,开展家庭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遇到地震、火灾时紧急疏散逃生,记录家长带孩子正常疏散到应急避难场所的来回路线、备用路线、疏散时间等)。
① 疏散线路。了解住所周围疏散线路。简单画出家里各房间至所住楼层安全出口的撤离线路图,保证儿童一目了然。设定会合地,防止突发事件造成联络中断,家人无法在短时间内会合。
② 家庭联络表。制订家庭联络表,包括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外地重要联系人电话和手机号码。
③ 特殊人群。紧急情况发生时,优先考虑残疾人、老人、孕妇与儿童的特殊需求。
④ 重要单据。妥善存放保险单、房契、合同、财产清单和存折等重要单据,并准备复印件。
⑤ 家用设施。熟悉水、电、气总阀的位置和关闭程序和方法。
⑥ 安全救护。学习紧急救护常识和灭火器等的使用方法。
3)配备家庭应急包
① 物品清单至少包含足够每个人用1天的食品和饮用水,以及应急物品。避免选择容易引起口渴的食品,选择罐头、干拌食品和一些无须冷藏、烹饪和特殊处理的食品;储备每人每天至少1L水,推荐购买瓶装水,留意有效期。若自行准备装水容器,推荐使用塑料饮用瓶,并用洗洁精和水彻底清洗,灌满水后,拧紧瓶盖,在瓶身注明灌注日期;应急物品包括便携式收音机、备用电池、手电筒、医疗急救箱与急救指南、卫生用品、火柴、哨子、一次性餐具、备用衣物、身份证复印件、现金、硬币、常用药品、婴儿或病人的特殊用品、眼镜和助听器等。
② 保存与更新应急箱。将罐头食品置于干燥、阴凉处。将食品储藏在密封袋或罐内。留意保质期,注意及时更新。每6个月更新一次应急箱中的食品和水。选择易搬运的塑料箱、背包或露营包作为应急箱。
③ 根据实际情况装配应急箱。家中放置的应急箱应当物品齐全,可供全家用1天。工作地点主要准备食物和水,应轻便小巧。私家车中主要准备食物、水、医疗急救箱、手电筒等。
二、应急管理规范建设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1)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30天以上,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功能介绍设施和应急救援驻地等。
(2)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30天,包括应急篷宿区、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消防设施和应急停车场等。
(3)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包括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集结区、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和应急标志等。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分类
(1)基本设施
为保障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和应急标志等。
(2)一般设施
为改善避难人员生活条件,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应增设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等。
(3)综合设施
为提高避难人员的生活条件,在已有的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应增设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应急通风设施和应急功能介绍设施等。
三、应急管理组织
(1)应急管理文化宣传
应急文化的建立要通过大力宣传,将知识变成常识,进而形成行为习惯。
(2)应急科普馆建设
应急科普馆包括消防科普体验馆、交通安全科普馆、地震灾害科普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科普馆、社会安全防范科普馆和防灾减灾科普馆等。
(3)应急预案信息系统建设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针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1)企业机构主体的注册登记。
2)应急管理人员、安全工程师、消防工程师注册信息。
3)预案内容、预案年度报告。
4)应急救援人员信息。
5)许可审批、巡查检查结果、行政处罚信息。
6)经营异常状态。
7)企业信用分值等信息。
四、应急管理保障
(1)应急管理人力资源保障
包括专职应急管理人员、相关应急专家、专职应急队伍和辅助应急人员、社会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社区、红十字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军队与武警等。
(2)应急管理资金保障
包括政府专项应急资金、社会各界捐献资金和商业保险基金。
(3)应急管理物资装备保障
涉及的方面最为广泛,按用途可分为防护救助、交通运输、食品供应、生活用品、医疗卫生、动力照明、通信广播、工具设备以及工程材料等。
(4)应急管理设施保障
包括避难设施、交通设施、医疗设施和专用工程机械等。
(5)应急管理技术保障
包括应急管理专项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建设、技术维护以及专家队伍。
(6)应急管理信息保障
包括预警信息、监测信息、事态信息、环境信息、水资源信息和应急管理知识等。
(7)应急管理学科保障
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及政府各级组织对应急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要综合应对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第一要加强现有人员的组织提升培训,第二要鼓励现有大学开设应急管理专业,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委托高校或者联合有师资力量的高校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学院建设。
(8)应急管理法规保障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立法在理念上不够统一,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比较薄弱,因此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描述还不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