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0-7119
电话咨询
报班咨询
我的课程
我的题库
消息中心
在线反馈

新规出台:《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9月1日起实施

来源:学慧通  |  浏览量:199  |  发布时间:2024-07-17  |  专栏:考务信息

01

政策解读

2024年7月2日,十四届省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7月6日经省人民政府令第176号公布,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一、修订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对强化风险防控、治理安全隐患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强调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我省于2016年制定出台《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27号),建立起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办法》实施以来,对压减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甘肃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出台实施,现行《办法》已不符合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流于形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力度不够,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亟需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修订现行《办法》,总结固化我省隐患排查治理创新举措和经验成果。

二、修订的过程

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将《办法》列入2023年度立法计划调研项目、2024年度立法计划正式项目。2023年3月,省应急厅正式启动《办法》修订调研工作,广泛征求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及相关部门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意见;5月,在前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办法》进行修改,再次征求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意见;10月,结合国家、全省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工作内容,参考山东、江西等省份制定出台的规章,我们对《办法》又进行修改完善,并再次征集修改意见建议。2024年4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4月中旬,根据工作实际和前期征求意见情况,赴兰州新区、白银市、定西市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座谈研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围绕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做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办法》的修改意见建议开展相关工作,调研企业涉及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商贸等多个领域,调研行业主管部门涉及公安、民政、司法、住建、交通、文旅、市场监管等重点行业。《办法》在修订过程中及时有效衔接上位法相关规定,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了立法后评估工作,深入学习应急管理部、外省等省份先进的立法工作经验,在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办法(修订草案)》。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修订的《办法》共五章41条。与修订前的《办法》相比,新修订的《办法》总体章节由之前的六章变为五章,条款总数由之前的43条变为41条,修改条款31条,新增条款7条,删除条款9条。总则一章,主要规定了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事故隐患的定义、工作原则、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政府及部门职责、举报奖励、信息化支撑等内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一章,具体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制度、编制隐患排查清单、落实教育培训以及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的各种情形,还规定了保险机构应当强化事故技术预防服务,开展风险辨识评估、事故隐患排查等事故预防工作。监督管理一章,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责,涵盖事故隐患处理措施、复产审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监督检查、移送管辖以及应当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的情形等内容。法律责任一章,规定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附则一章,规定了《办法》的施行时间。

四、修订后的亮点

修订的《办法》通过明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制度、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提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效能,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修订后的《办法》呈现以下亮点:

聚焦“事前预防”治理模式,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生产安全事故具有可防可控性,通过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提升物的安全可靠性,从“被动防御”向“源头治理、主动防控”转型,可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办法》规定了“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现实目标,既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聚焦隐患排查主体责任,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说到底还是要靠企业,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广泛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主要载体和基础支撑。《办法》强调了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全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细化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的具体职责。

聚焦信息化手段运用,提高隐患排查治理效能。信息化支撑能力是检验安全生产基础的标准之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对强化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办法》体现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管信息化建设,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效能;依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对生产经营单位报送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服务生产经营单位。

聚焦隐患排查制度建设,推动企业严格履行职责。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有助于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清单管理、闭环管理、台账管理、教育培训、绩效考核、基础保障、档案管理等制度;编制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并定期进行综合评估,及时修订完善;对从业人员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按期开展事故隐患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办法》还对定期排查的事项和专项排查的情形做了细化规定。

聚焦隐患排查治理措施,提升安全风险防范能力。“防风险、除隐患”,就是最大限度的把安全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问题、小隐患酿成大事故。《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不能及时消除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采取停止生产经营、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并落实治理方案、组织复查验收等治理措施和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文字、音像、电子数据等方式如实记录相关情况、建立治理台账,按要求妥善保管信息档案。

聚焦安责险保障功能,强化事故技术预防服务。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具有事故预防功能,保险机构要为投保单位提供事故预防服务,帮助企业查找风险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办法》除强调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责险,鼓励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责险外,还明确规定了保险机构应当强化事故技术预防服务,开展风险辨识评估、事故隐患排查、安全管理培训等事故预防工作,建立事故快速理赔及预赔付等机制。

聚焦政府部门监管职责,明确事故隐患处置措施。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的灵魂,要想筑牢守好安全生产基本盘,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必须各方同心协力。除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外,政府部门监管职责也责无旁贷。《办法》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具体职责,强化了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规定了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还规定了重大事故隐患应当挂牌督办的七种情形,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跟踪督办和动态监管,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及时整改到位。

附件: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176号

《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已经2024年7月2日十四届省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省长 任振鹤

2024年7月6日

02

法条原文

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甘肃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法律、法规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四条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全面排查、科学治理、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属地监管与分级监管相结合、以属地监管为主的监督管理体制。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全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协调处置机制,协调解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工业园区、保税区、农业示范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本辖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授权依法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综合监督管理,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监督管理。

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要求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或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违法行为的,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报告或者举报后,应当按照职责及时组织核实处理,经查证举报属实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并对举报者的有关信息予以保密。

第九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管信息化建设,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效能。

第二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三)保证投入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资金的有效实施;

(四)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和培训计划;

(五)定期组织并参与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属于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应当加大排查频次;

(六)组织研究、督促检查本单位事故隐患治理工作。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以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一)事故隐患排查清单管理制度,明确事故隐患的排查依据、范围、事项、方式、频次、责任人;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制度,明确事故隐患的判定、治理、验收流程及相关责任人;

(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管理制度,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信息;

(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的对象、范围、内容、方式、时间;

(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奖惩机制,激励全员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基础保障制度,明确事故隐患排查的资金保障、技术保障、设备设施保障、专业力量保障等方面要求;

(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使用、报送、保存等相关要求。

小型、微型企业等规模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综合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并定期进行综合评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清单进行修订:

(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发生变化的;

(二)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的;

(四)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形。

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依法设立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机构,为本单位提供事故隐患排查清单编制、评估和修订服务。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熟悉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制度,熟练掌握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与自身岗位密切相关的隐患排查重点、隐患治理措施和紧急避险技能。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按照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日常排查。

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日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巡查。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当按照岗位职责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每日对本岗位职责范围内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对下列事项进行全面排查:

(一)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二)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三)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佩戴、使用、管理情况;

(四)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规程落实情况;

(五)爆破、吊装、动火、临时用电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以及其他危险作业的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六)生产装置和安全设备设施运行状况以及日常维护、保养、检验、检测情况;

(七)作业场所危险性因素的警示、防范、消除情况;

(八)重大危险源管控情况;

(九)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情况;

(十)其他应当排查的事项。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事故隐患进行专项排查:

(一)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发生变化,且可能对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

(二)周边环境、作业条件、设备设施、原辅材料、工艺技术发生改变的;

(三)复工复产或者化工、冶炼等危险性装置开停车的;

(四)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试生产或者竣工验收后正式生产的;

(五)发现本单位生产经营中存在严重不安全行为或者从业人员存在多处违章作业的;

(六)本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险情的;

(七)本行业领域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

(八)为保障汛期、极端或者异常天气、重大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安全生产需要的;

(九)其他应当进行专项事故隐患排查的情形。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租赁给其他单位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方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各方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承包、承租单位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第十八条 经营场所管理单位应当保证经营场所具备安全条件,与经营者签订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协议,明确各自管理责任,并定期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同一建筑物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应当各自承担管理或者使用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对共用部分,由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共同协商,明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未协商明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的,由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共同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从业人员有权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第二十条 技术管理服务机构接受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提供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时,发现委托方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告知委托方,委托方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委托方不及时处理的,技术管理服务机构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技术、管理措施予以消除。对不能及时消除的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治理措施:

(一)根据需要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局部或者全部停止生产经营;

(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委托技术管理服务机构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事故隐患的现状、产生原因、危害和整改难易程度;

(三)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责任机构和人员、所需经费和物资条件、时间节点、监控保障和应急措施;

(四)组织落实治理方案,消除事故隐患;

(五)组织复查验收,编制复查验收报告。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三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并及时报送风险评估结果、治理方案和复查验收报告。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隐患消除前或者消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应当派员值守。

事故隐患涉及相邻地区、单位或者社会公众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通知相邻地区、单位,以适当方式告知公众,并在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相邻地区、单位应当支持配合。

对外部因素造成的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应当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及时协调处理。

第二十三条 对因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的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要求进行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生产经营单位接到自然灾害预报后,应当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通过文字、音像、电子数据等方式,如实记录排查事故隐患的人员、时间、部位或者场所,事故隐患的具体情形、数量、性质,以及治理、评估、验收等相关情况。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应当保存二年以上。

第二十五条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当建立信息档案,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载明事故隐患排查时间、具体部位或者场所、排查人员及签名,以及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数量、具体状况、报送情况和监控措施;

(二)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包括风险评估结果、治理方案、效果评价报告、复查验收报告及报送情况等;

(三)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报告以及相关会议纪要等其他正式文件。

每项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档案,并至少保存三年。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按规定向所在地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

除有保密规定的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可以公开查阅。

学慧通友情提示:以上内容是学慧通一级消防工程师频道为您整理的《新规出台:《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9月1日起实施 》,更多模拟试题、历年真题、高频考点、备考攻略请点击下面“免费下载”页面进行下载学习。 点击免费下载>>>一级消防工程师试题/考点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