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高度的计算通常分为6种情况:根据屋面面层的类型(坡屋面、平屋面、多种屋面)、建筑性质(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不同,建筑高度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从室内设计地面开始计算、从室外设计地面开始计算),注意区分。
2、对于所有民用建筑建筑,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大于1/4时,计入建筑高度;但辅助用房不管面积多大,不计入建筑层数。
3、仅对于住宅建筑,不计入建筑高度的情形(1.5m和2.2m),与不计入层数的情形,有相同点,但不代表计入高度就计入层数,比如h1>1.5m,不管h2是否大于2.2m,h1和h2都计入建筑高度,但当h2不大于2.2时,则不计入建筑层数。这里特别容易混淆,要特别注意。
一般情况下,此考点会结合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一起考查,另外,判断出建筑的类型才能确定防火间距、防火分区面积、灭火救援设施的设置情况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当其为高层建筑时(建筑高度大于24m)才可以划分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
2、建筑高度24m以上部分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电信建筑、邮政建筑、财贸金融建筑和多种功能组合的建筑应划分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
3、多功能组合建筑不包含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的情况。
4、宿舍、公寓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防火要求,应按公共建筑确定。
5、注意建筑高度的临界点,54m和27m,50m和24m,还有等于号的情形。
1、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2、单、多层重要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3、民用建筑不同耐火等级建筑相应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1、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表格,可按手机号码139 1114 6798(10,12)记忆
2、防火间距不限时的三种情形(较高一面、高度15m及以下、任一侧+屋顶1.0)
3、防火间距折减的情形(减少25%、3.5m、4m)
这部份比较复杂,有设备用房、人员密集场所、特殊场所、住宅建筑及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等布置,可以通过记忆关键数字或者制作成表格的方式来记忆。
1、建筑层数和楼层位置(3241、地下三层)
2、厅室面积(400㎡、200㎡)
3、隔墙的耐火极限和防火门的选择(2.00h、3.00h、甲级防火门、乙级防火门)
4、住宅建筑与非住宅建筑组合(楼板耐火极限、安全疏散和防火分区等按各自高度确定)
5、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安全出口和楼梯分别独立设置)
这是每年必考的点,通常还会结合商店、展览建筑的防火分区一起考查。
1、局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面积的计算。
2、商店、展览建筑防火分区面积的确定。
3、防火分隔:功能区域、设备用房、中庭等防火分隔要求。
4、防火分隔措施:防火墙的设置要求,防火门的适用范围,防火卷帘的宽度计算等。
1、又是几个大表格,重点说说表2-6-10(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看似数字很多,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简单总结下:
1)对于高层建筑(除歌娱游放场所),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的距离是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的2倍。
2)对于单多层建筑,除教学建筑和其他建筑外,距离随着耐火等级降低一级而降5m。
3)另外还要注意安全疏散距离的增加与减少的条件(25%,5m,2m),特别注意当同时满足几个条件时的叠加情况。
2、可设1个安全出口或1部疏散楼梯的情况。
3、可设1个疏散门的情况。
4、疏散宽度的计算:计算宽度前应确定建筑面积和人员密度,再通过建筑层数来确定百人系数指标,注意借用30%时两个防火分区直通室外安全出口数量和宽度的计算,百人疏散指标应牢记。
5、避难层的3个坑:第一个避难层高度应为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避难层的净面积应满足避难要求;设备管道区与设备间、管道井的耐火极限不同。
6、疏散楼梯、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剪刀楼梯间、敞开楼梯、金属梯。
7、疏散门的设计要求,注意卷帘门和推拉门在仓库中的应用。
建筑内部装修的新规范已经出来了,这部份可以看看规范。
1、不允许放宽条件的建筑与场所: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100m以上的高层民用建筑及座位数大于800个的观众厅、会议厅、顶层餐厅。
2、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划分举例里有些常见的材料分类要记住。
3、人员密集场所的外墙内保温材料和外墙外保温材料均应采用A级保温材料,建筑外墙内保温系统和外墙有空腔保温材料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
4、几个防护层的厚度要记住(5mm、10mm、15mm)。
案例分析时消防车道、消防登高操作面的设置通常会放在总平面布局里,答题时不要落了。
1、高层建筑仅沿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的情况。
2、环形消防车道回车场的面积区分。
3、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平面尺寸及间隔布置时每块场地的尺寸要求。
4、救援窗口数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