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某五星级度假酒店,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高度为490m,共101层,每层建筑面积约为5000㎡,该酒店设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护。该建筑室内外消火栓设计流量之和至少应该为( )L/s。
A 40
B 80
C 120
D 160
C
【解析】
参《消防给水及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表3.5.2可知,一类高层公共建筑高度大于50m时,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至少为40L/s。表3.3.2,结合注解4:当单座建筑的总建筑面积大于500000㎡时,建筑物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应按本表规定的最大值增加一倍。可知该建筑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至少为80L/s,40+80=120L/s,故C正确。
2、某五层商业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其中四层分别设有录像厅、展览厅和KTV,其中录像厅200㎡,展览厅400㎡,KTV200㎡。该建筑四层安全出口的最小总净宽度为( )m。
A 5
B 4
C 7
D 6
D
【解析】
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21,该建筑四层总人数为:200×1+400×0.75+200×0.5=600人。本题五层商业建筑对应的耐火极限2级,四层百人疏散宽度取1.00m,600×1/100=6m。
3、某酒店16层,建筑高度48m,酒店内全部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了各种消防设施。当酒店内某一房间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门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时,该房间内任意一点至最近的疏散楼梯间的距离最大不应超过( )m。
A 18.75
B 30
C 37.5
D 56.25
D
【解析】
房间内任意一点至最近的疏散楼梯间的距离由房间内任一点至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和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两部分构成。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17,房间内任一点至房间直通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表5.5.17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48m的酒店属于高层旅馆,房间内任一点至疏散门的直线距离不大于15m,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大于30m。该酒店按要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故(30+15)×1.25=56.25m。
4、下列关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预作用系统和干式系统均采用闭式洒水喷头
B 雨淋系统和防火分隔水幕系统均可采用开式洒水喷头
C 防护冷却系统和防护冷却水幕系统均采用开式洒水喷头
D 湿式系统和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均采用闭式洒水喷头
C
【解析】
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1.12防护冷却系统是指由闭式洒水喷头、湿式报警阀组等组成,发生火灾时用于冷却防火卷帘、防火玻璃墙等防火分隔设施的闭式系统。故C错误。2.1.11防护冷却水幕是指由水幕喷头、雨淋报警阀组或感温雨淋报警阀等组成,发生火灾时用于冷却防火卷帘、防火玻璃墙等防火分割设施的水幕系统。
5、某外贸厂房内采用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系统采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充气管道上设置的压力开关控制,下列关于该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系统配水管道冲水时间不宜大于2min
B 系统配水管道上应设置自动排气阀
C 系统的喷水强度和作用面积应按相应规定值的1.3倍确定
D 系统应采用直立型洒水喷头或干式下垂型洒水喷头
D
【解析】
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8.0.11 干式系统、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充气管道上设置的压力开关开启预作用装置的预作用系统,其配水管道充水时间不宜大于1min;雨淋系统和仅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预作用装置的预作用系统,其配水管道充水时间不宜大于2min。故A错误。4.3.2干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的配水管道应设快速排气阀。有压充气管道的快速排气阀入口前应设电动阀。故B错误。5.0.11 该系统的喷水强度应按相应规定值确定,作用面积应按相应值的1.3倍确定。故C错误。6.1.4 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应采用直立型洒水喷头或干式下垂型洒水喷头。故D正确。
6、某综合性商业建筑,建筑高度52m,2座楼梯间分别位于“一”字形走廊的尽端,楼梯间形式和宽度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600㎡,用途为餐厅、设备房;地上13层,总建筑面积26000㎡,用途为歌舞娱乐、宾馆、办公及老年人公共活动用房。该建筑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建筑消防设施。下列关于该建筑房间疏散门的设置中,错误的是( )。
A 九至十三层每层的会议室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的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m
B 位于地下一层的一个建筑面积为50㎡、使用人数为10人的小餐厅,设置1个向内开启的疏散门
C 位于三层的一个建筑面积为80㎡、使用人数为50人的老年人公共活动用房,设置2个向内开启的疏散门
D 位于一层的一个建筑面积为60㎡、使用人数为16人的KTV,设置1个向外开启的疏散门
D
【解析】
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2 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故A正确。5.5.5 故B的小餐厅无论设置在哪里,均可只设1个疏散门,且《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4.11,民用建筑和厂房的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除甲、乙类生产车间外,人数不超过60人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30人的房间,其疏散门的开启方向不限。故该疏散门可向内开启。故B、C正确。5.5.15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内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的厅、室可设置1个疏散门。故D错误。
7、下列关于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设置要求,描述错误的是( )。
A 高档别墅内,地下室与地上层可共用楼梯间
B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C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D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类液体管道,设置丙类液体管道时需加设相应防火措施
D
【解析】
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4.4 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高档别墅属于住宅,不在“不可共用”范围内。故A正确。6.4.1 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4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5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故B、C正确,D错误。
8、下列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Ⅱ级的是( )。
A 建筑高度为54m综合楼
B 建筑面积为1000㎡的地下商场
C 多层皮革仓库
D 物品高度3.8m的超级市场
B
【解析】
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附录A,A为中危险I级,C为仓库危险级II级,D为严重危险I级。故B正确。
9、下列关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选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准工作状态时严禁管道充水的场所宜采用单联锁预作用系统
B 建筑面积400㎡的演播室可不采用雨淋系统
C 防护冷却水幕和防护冷却系统均可采用水幕喷头
D 灭火后必须及时停止喷水的场所应采用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D
【解析】
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8.3.7 下列建筑或部位应设置雨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筑面积不小于400㎡的演播室,建筑面积不小于500m2的电影摄影棚。故B错误。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4.2.5 灭火后必须及时停止喷水的场所,应采用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故D正确。6.1.5 水幕系统的喷头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火分隔水幕应采用开式洒水喷头或水幕喷头;2 防护冷却水幕应采用水幕喷头。2.1.12防护冷却系统是指由闭式洒水喷头、湿式报警阀组等组成,发生火灾时用于冷却防火卷帘、防火玻璃墙等防火分隔设施的闭式系统。故C错误。11.0.5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误喷的场所,宜采用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直接控制的预作用系统(单连锁);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管道充水的场所和用于替代干式系统的场所 ,宜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充气管道上设置的压力开关控制的预作用系统(双联锁)。故A错误。
10、某建筑高度128m的超高层公共建筑,在第13层和26层分别设置了两个避难层。下列关于避难层设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避难层可兼做设备层,但可燃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并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3.00h 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B 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直接开向避难区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C 避难层中应急照明地面水平照度不应小于 5.0lx
D 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A
【解析】
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23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故A正确、B错误。9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参《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3.2.5,除病房楼或手术部的避难层(间)外,避难层的地面水平最低照度不应低于3.0lx。故C错误。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3.2.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m2。如果自然通风满足要求,就可以不用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故D错误。